滴滴顺风车整改凸显安全优先的重要性

  5月16日,公布阶段整改措施,称将备受舆论关注的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,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,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。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,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-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。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,在出发前会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。(5月16日澎湃网)
  全面整改是提高安全性的应有之义,在危机来临之际,就应认清形势,果断采取措施,以免危机继续扩大,损害到更大的利益。滴滴对顺风车规则进行重新修订,乃是“空姐打顺风车遇害”事件的后继动作,属于危机公关范畴,也是藉此完善顺风车业务管理规则。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,符合社情民意,说明滴滴通过“空姐打顺风车遇害”事件,认识到社交业务的负面影响过大,已经超出了可控范围,于是采取壮士断腕的策略,将其彻底切割掉,避免继续困扰自身。
  受到“空姐打顺风车遇害”事件的影响,最近很多女性用户纷纷修改自己的顺风车资料,包括头像、年龄、性别等,不再用青春靓丽的头像,而是改为糙爷们、纹身男、抠脚大汉等,名称亦霸气十足,完全摆脱了美女形象。之所以如此,皆因顺风车有一项社交功能,当行程结束后,车主和乘客可以选择“印象标签”评价对方,顺风车主接单时,可以看到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和评价,此类信息并未经乘客同意,就已“报”给了顺风车司机。
  而且,司机还可看到其他司机对乘客的评价,有些评价相当露骨,例如“安静的美少女”“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”“颜值爆表”“不化妆也漂亮”“声音甜美”等,由此很多司机就依据评价来挑乘客,专门接美女乘客的单。可这些情况,乘客都不知晓,在此次“空姐打顺风车遇害”事件发生后,才有网友曝光,引起了女乘客们的恐慌,可这些标签、评价都不能删掉,只能修改个人资料,以规避风险。
  仅仅依靠女乘客修改个人资料,显然是不够的。顺风车业务之所以推出评价功能,主要是想藉此拓展社交,以增加用户黏性,提升消费体验感。可是,从实际效果来看,该社交功能偏离了初衷,反倒增加了用户的麻烦和安全隐患,在此次恶性凶杀案里暴露无遗。因此,滴滴接受了血的教训,主动下线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,虽然失去了社交业务,却改善了打车安全性,乃是利大于弊的做法。
  至于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,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-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等整改措施,也是基于安全的考虑,宁肯丧失掉一些便利性。显而易见,滴滴顺风车整改措施符合交通部对顺风车安全性的意见,“保障乘客安全是底线”,其它都应让位于此,不能为了牟利而肆意妄为。

网约车问题请联系微信:CCSK166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代码图片